-
农业农村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 (2025年1月20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农垦、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机关各司局、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耐密高产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联合国内高校发现了一种通过选择性基因编辑Br2基因实现玉米株高连续降低的方法,为玉米耐密、抗倒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半矮秆”育种曾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绿色革命。然而,目前为止,生产中实际可用的玉米降杆策略仍然缺乏。该研究通过选择性基因编辑Br2基因,创制了7种具有不同(连续)降杆效应的等位基因型 (其中两种基因型可降杆不减产)。杂交实验表明,该策略普适性强,可对玉米自交系进行有效编辑和连续降杆改良。通过创制基于Br2的“单倍体介导的基因组编辑(IMGE)”系统,实现了两代内对玉米株高进行快速定向改良,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来源丨生物所 作者丨王宝宝 通讯员丨崔艳...
-
本网讯 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出席中国农业科学院2025年工作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中国农业科学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潜心研究攻关,奋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为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专致贺信,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期望。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聚力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国家队、领头羊,中国农业科学院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从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紧迫需求出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好服务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要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强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合成生物学、人工...
-
从2022年发轫成立; 到拥有7项发明专利,12个应用专利,156个商标,16家全国服务中心; 纪颂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个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暴风成长起来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正式携“优颖”“杰澳”两大战略品牌,强势开启智慧调节,柔性调控新时代! 2024年11月18日,以“智柔纪颂·调控未来”为主题的2024纪颂生物“优颖”“杰澳”应用技术展示暨品牌战略启动大会在合肥安徽高速徽风皖韵酒店火热召开。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首席专家王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药应用评价领域学科组成员,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农药评价中心副主任汤涛、香港上市公司国茂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周翊、澳大利亚新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业务经理Oliver(奥利弗)、南通江山股份有限公司制剂总经理任立新、制剂销售总监范宇、纪颂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志华、市场技术总监丁维成、营销总监李少波、首席顾问苏英科、农资与市场传媒、农资头条等专家领导、行业媒体以及来自全国各...
-
据6月中旬土壤墒情监测结果,华北、黄淮北部、西北东部夏玉米种植区大部干旱,局地重旱,南方夏玉米区墒情适宜,局地墒情过多。当前正值夏玉米播种出苗关键期,当前应以抗旱保播种保出苗为重点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墒情不足至干旱地区在种肥同播后立即浇灌出苗水,小水快灌,确保玉米早出苗、出全苗。玉米生长中期应做好水肥调控,促玉米增粒数、快灌浆。玉米生长后期少量补水补肥,防早衰、增粒重。大力推广浅埋滴灌、微喷带、地埋可伸缩式喷灌及大型喷灌机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确保水肥精准供应,促进节水增粮。 华北种植区 (一)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北部夏玉米种植区。5月中旬以来,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成—1倍,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持续高温导致土壤失墒加快。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0—20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出现干旱(夏玉米播种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高温干旱导致部分地区夏播作物出苗缓慢、已出苗的玉米长势偏弱。 (二)灌溉建议。据气象...
-
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基数、水稻品种抗性、栽培情况和气象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早稻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58亿亩次。 其中,水稻二化螟、“两迁”害虫、纹枯病偏重发生,局部地区大发生;稻瘟病及其他病虫害偏轻至中等发生。 发生趋势 二化螟在华南东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湘北、湘中、赣北、赣中及沿江沿淮局部地区大发生,华南中西部、西南南部稻区偏轻至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5800万亩次。 稻飞虱在华南、江南中西部稻区偏重发生,西南南部、江南东部、长江中下游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 稻纵卷叶螟在华南中西部偏重发生,华南东部和南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5000万亩次。 纹枯病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西南南部偏轻发生,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 稻瘟病在华南东部和南部、江南、长江中游稻区中等发生,丘陵山区、老病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局部重发风险高,全国发生面积1000万亩次。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白叶枯病、三化螟、大螟等其他病虫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





